沈炳麟是怎样为追求其信仰而身体力行呢?

  他与其他信教民众不同之处,我未曾见过他供奉神像,焚香跪拜。但把经书的教义,一一付诸行动。他连年捐资不辍,默默奉献,便是实现经书上所说的“济人之困,救人之危”、“捐资以成人之美”。

   还有许多有趣而令人敬重的故事.他“腰缠万贯”,不思“花天酒地”,而选择捐资。他开始办学时,未及 40 岁,故意用“激将法”逗夫人,幽夫人一默.他出口戏言:“我们有钱了,让我娶妾呢还是办学 ? ”夫人冯月娥女士,是一位具有我国传统的贤妻良母型的善良女性,自然完全支持他办学.比及年逾古稀,视力亦不好,仍然同他亲密携手,“上山下乡”,视苦为乐,从无烦言;他有九个子女,第三代更多了,儿孙绕膝,却不是坐享天伦之乐,而三番两次带同儿孙辈,轮流参观他的捐资项目,借以培养乡情、美德;他在香港可以过“锦衣玉食”的奢华生活。他不屑于此,而是不顾年事已高,不辞旅途劳顿,奔波在本省庆元、景宁、开化、泰顺、天台等山区县的穷乡僻壤,常常一天跑一个县,一连跑七、八个县,匆匆赶路,济困扶贫,多么执着啊 ! 他自律甚严,每到一地,坚守“三不”:不住高级宾馆、不接受宴请、不接受礼品,否则,被视为“不合作”,不去捐资了。并定为“纪律”,嘱咐他的代表严格遵守。他“有福不享福,无苦找苦吃”,为善最乐,使自己心灵净化,精神上得到升华。正如古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所描述的,在“行善”过后的快乐心情:“仰望高天,萧然无云,不亦快哉。”这种人生的真快乐,大快乐,非个中人不易领悟。

       
 

   他又行善又劝善。他的基金会称“应善良基金会”。以“应善良”冠名,昭示以应该善良作为立身处世的规范,言简意赅,独具创意,道出了《三圣经》的精华。 1990 年 5 月,在永康县灾区向灾民发放 500 件羊毛衫,每件挂了一张小纸片,上面写着:“为善最乐”、“世人应有善良之心,能得神助人助自助”、“今天你接受到别人的帮助,愿你有一天捐赠十件、百件毛衫帮助人”。苦口婆心,体现了慈善家的本色。

 

 

                     ( 三 )

   通常的华侨和港澳同胞捐资项目都落实在自己的故乡;也有几位经济实力特别雄厚的企业家捐巨资,支持各地大学和其他文化体育、医疗机构的重点项目的建设。

  但是沈炳麟有所不同。虽然也是从自己的故乡开始,而他的捐资原则是“雪中送炭”,主要用于扶贫、赈灾;金额小,项目多,覆盖面广阔,尤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从全国侨界看来,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我们回头看一看,它的发展历程。

    他早年在故乡捐资,都是由至亲好友协助操办。 1988 年 10 月下旬,他偕夫人亲自到本省的宁海、奉化两县的百年未遇的洪灾灾区实地考察、救灾。考察结束时,他向我提出来,他说浙江比较富裕,安徽、江西两省比较贫困,可否介绍他找这两省的侨办,协助扶贫。毋庸置疑,我的答复是肯定的。但对浙江要做具体分析。我说浙江山多田少,交通不便,发展不平衡,当时还有人均年收入在 200 元左右的 5 个贫困县。他要求提供资料。

   
    我急急收集了本省磐安和景宁畲族自治县两个山区贫困县的资料,于 11 月 3 日送去。当时,有关方面的报告强调那里是“革命老区”,希望以此引起重现。我考虑,沈先生的宗旨是扶贫,不为其他。报告要有针对性。我因此作了删改,突出一个贫穷问题,略去“革命老区”的名义。他的代表随即前往考察。考察结果,认为我们送的资料是真实的,那里确实很贫困。因比决定,为景宁县医院捐人民币 62 万元,建门诊大楼一座,这是当时他的捐资项目中,金额最大的一个;为磐安县中学和仁川乡中心小学各捐建 1 座教学楼。这样便揭开新的捐资扶贫的一幕。
 

上一页    下一页

 

 

版权所有:香港应善良福利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