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我郑重地说:“我经商守信用,对捐资也一样要守信用。”于是,我们以诚信、实效为指导思想,积极合作。当时,我们会同有关地区做好三件事:一是选准项目;二是备好配套资金。他的项目,原则上都要求当地出配套资金,促使大家重视;三是每项工程保质保量、按时完工,并由分管的副县 ( 市 ) 长抓落实。那时,他和夫人几乎都亲自参加各个项目的竣工典礼,对我们的合作非常满意,往往在前一项目竣工之时,又为捐建新项目签协议书了。他多次向省里有关领导表示:“我不了解内地情况,有钱不一定用得好。感谢侨办提供贫困地区的资料,领我去捐资帮助,把好事办好。”他原来是经由其他部门在若干省、市 ( 区 ) 捐资,现在知道侨务部门是主管捐资工作的,而且是可信任的。这样,便转而通过各地侨办,继续把他的捐资项目,迅速、有序地引到本省其他市、县和外省的贫困地区,为用好捐资款起到组织保证作用。

                   (四)

  沈炳麟捐资所体现出的价值,应该如何认识?我以为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的两种。

  有形的,指“硬件”。

  以浙江为例。据统计,截止 2005 年 12 月,全省已有 56 个市、县 ( 区 ) 接受他的捐资,共 300 余个项目,计人民币 3000 余万元。受惠者,主要在贫困地区,尤其是加快改善了这些地区教育条件落后的面貌。这便是他奉献的爱心,是一座巍巍崇高的丰碑。

       
 
 

  他在捐资活动中,显现出高洁的人格,又是留在人们心目中的,一座无形的丰碑。许多地方都在弘扬他的奉献精神。 1990 年 8 月 10 日,庆元县实验小学为建“庆同教学楼”举行奠基仪式时,挂出这样一副对联:“校园添新景,沈老重教美德人人赞颂;桃李沐春风,港胞爱乡传统代代弘扬”,既是褒扬沈先生,又是对大家的勉励。当时,这个小山城掀起支持建校的热潮,各界人士很快募集 10 万元,填补了建校资金的缺,。又如,武义县职业中学、浦江县杭坪镇中心小学等许多学校,在每个新学期开学时,开设第一堂思想品德教育课,就是以所捐建的“庆同教学楼”为实例,向新生进行感恩教育,并且已形成制度,传承下来。在各地百千座“庆同教学楼”中,走出来无数莘莘学子,在这种奉献精神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将会涌现出许许多多新的沈炳麟式的人物。因此,他的美德将永远启迪和润泽后人。正如英国戏剧大师沙士比亚所说:“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流传到遥远的后世。”

 

  还有,他扶贫赈灾的捐资原则,无形中形成一种独特的“模式”。在他带头影响下, 已有多位港澳同胞、华侨,跨出自己的故乡,到其他地区捐资扶贫。这是过去所少见的,难能可贵。

  有形与无形的价值,都使人肃然起敬,高山仰止。

 

版权所有:香港应善良福利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