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向我讲述过一个抗战时期的真实故事。 1941 年 12 月 8 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第 2 天),他从上海发出两船时值两万美元的麻帽,运往菲律宾出售。途中适遇太平洋战争爆发,损失殆尽,成为“一夜穷”的穷汉。遭遇这个挫折和无奈,他有切肤之痛。人临困境,百感交集,往往会猛然萌发大彻大悟的思绪,发觉人生的真谛。他自信有翻身的机会,转而暗暗立下一个心愿,有朝一日发达了,一定要为那些困难无助的人助一臂之力。这是日后捐资的一个思想基础。

   还有一件被他长期奉为行为规范的,就是由《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丹桂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合编的《三圣经》。这本 2461 字的小册子,是在他 21 岁结婚时,一位好友赠送的。他非常珍爱,亲自用工整标致的楷书重抄一遍,以后复印分送好友。 1989 年 12 月 9 日,我赴香港拜访他,便赠送我一册。我们一同在山区考察的那些日子里,我们上了车就眯起眼睛休息,他每每捧着这本书默读。尽管已经读了几十年,还是手不释卷,百读不厌,彷佛在时时提醒自己,不能与“为善”的要求,有些许相悖。虔诚之心,令人感动。

 
 

      ( 二 )

  为了探索形成沈炳麟“为善”人生的历史渊源,本文不避“节外生枝”带来的累赘,将《三圣经》与老子《道德经》的关系,以及沈炳麟的实践活动,作必要的阐述。

  我把《三圣经》翻阅再三。这是什么书 ? 据有关资料记载,它是劝善行善的道教经书,阐释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更加倡导修道者身体力行,主动做好事,不求人知,不图报偿,“广积阴功”。这是从老子《道德经》演绎出来的。

   上文提到《太上感应篇》中的“大上”,即“太上老君”,是对老子李聃的最高尊称。据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老子他说》一书中说,我国唐代几乎视道教为国教,李唐皇朝为了把家族祖先的血统追溯得更光辉一些,历史上李姓人物以老子最风光,他们便册封老子为道教教主,尊为“大上老君”。老子短短五千言的《道德经》,被喻为“生命的大智慧”,已列为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化遗产。《道德经》中被广为引用的箴言,是以水比喻“大度能容”的美德。即“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为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

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利,它总是向着人们厌恶的低洼地流去,居卑忍垢,体现出谦卑不争的特征和品格,最接近于自然之道。《道德经》的古文深奥难懂,《三圣经》的文字平民化、故事化,让普通百姓看得懂,爱看,利于布道。所以,《三圣经》是从《道德经》中演绎出来的民间信仰方面的通俗读物.它宣扬的“弃恶扬善”的“利他”精神,就是要求培养同水一样的美德,滋养万物,造福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上一页    下一页

 

版权所有:香港应善良福利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