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 土 地 上 一 支 嘹 亮 的 歌


香港应善良福利基金会沈炳麟先生赣南捐资建校纪实


        这里,云遮雾障,山路崎岖,固有的青山秀水曾被岁月洗刷得一穷二白。
        赣南,著名的革命老区,却也是出名的经济穷区,18个县(市)大都“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被列入国家重点扶贫县就有8个。
        特殊而无奈的地理条件使它长期无力迅速搭上改革开放的列车,只能任由上天摆弄,一辈一辈拾掇有限的庄稼,无法接受良好教育,也就无法彻底改变命运。
道路偏僻,资源缺乏,文化落后,信息闭塞,难以吸引外界关注的目光,鲜有投资商选中这里创业发展,这就是赣南红土地上那段睡梦般岁月的真实写照。
可是,偏偏有人不畏千难万险,不惜屈尊下顾,把一腔热血满腹爱心抛向这片贫瘠的土地。他,就是香港爱国同胞,大业织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沈炳麟先生。他与赣南素昧平生,却把沉甸甸的热情无私地洒向了这里的山山水水,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现代神话。
从沈先生馈赠的第一份礼物起,直到现在,十七年过去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激动不已。连缀美妙的音符,诉说那动人的故事。
        一、急他人之困只为真诚问候
        1987年初春,正当山茶花含苞欲放的时候。上海静安区正组团去江西赣州访问,沈炳麟先生应邀派代表申以刚随团考察。
代表团首先来到了赣州兴国县,这里是举世闻名的将军县.当年红军长征时,有2万多名兴国将士英勇牺牲,
二万五千里征途平均每一公里路都倒下了一名兴国先烈。在战争时期,兴国的许多山林、村庄、道路、桥梁在战火中被摧毁。共和国建立后,虽经国家重点扶持,但经济依然落后,缺医少药现象十分严重;旧祠堂、旧庙宇作学校的屡见不鲜,校舍紧缺,许多适龄儿童无法上学,……听着申以刚的考察汇报,沈先生的心颤动着,两道眉毛拧紧了,潜意识中的乐善好施化作了他的一份责任,凝聚成一句铮铮诺言,“我们要投入大力量来帮助赣南人民,现在马上做一个项目,取得经验后再铺开”。于是,沈先生以包含爱心的名称“应善良”在赣州捐建了第一个项目,那就是捐资,在兴国古龙岗建一所乡卫生院,之后,又接连在兴国县捐建了中医病房楼,兴国一中实验楼和兴国保育院。
        在这样的穷乡僻壤,在这似乎最容易被人遗忘的角落,生存都是一大难题,更不用说医疗设施,更不用说上学求知,即使是,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病人忍受病痛的折磨,孩子们在歪斜摇晃的危房中上学。可如今,仿佛天意垂怜,竟然有人慷慨解囊,要唤醒这片沉睡的土地,怎不令人欢呼雀跃,欣喜若狂。于是,活菩萨沈先生为赣南人民办善事的义举如同缕缕春风吹暧了千家万户。
        从这以后,沈先生和他的代表的足迹踏遍了赣南大地。他们不辞鞍马劳顿,不顾山路陡峭泥泞,常常兴致勃勃,风尘仆仆。为把捐赠的款项落到实处,真正为老百姓造福,沈先生和他的代表先生总是亲自督促,实地考察,及时反馈。总是在参加上一批项目竣工典礼的同时,考察新的捐赠项目。有一次,离开赣州之前。沈先生又来到瑞金三中考察,走到教室门口,只见干打垒的土平房石灰墙面驳落,露出泥墙。房子低矮、潮湿、已明显倾斜,门窗和课桌椅都破旧不堪。这满目疮痍的“写真”强烈振撼着沈先生的心!他当即决定拨款兴建教学楼,这是沈先生考察后现场决定损赠的第二个项目,这样,又使不少纯真的少年带着憧憬坐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
        仿佛幸运之神驾着祥云光顾赣南大地,于都、宁都、石城、大余、崇义、上犹、南康、安远、寻乌等县市都无—例外地受到了沈先生博大的关爱。如今,沈先生在赣南已捐资1400余万元,兴建教育、卫生项目97个,其中教育项目87个,捐资1317万元,捐建校舍总面积近10万平方,每当这里发生灾情,“应善良”都捐献质量上乘的羊毛衫、手套、棉被等实物,价值48万多元。赣南成为沈先生捐助最多,捐资效益最好最成功的地方之一。这里的兴旺发展也最为沈先生魂牵梦绕.
        沿着曲曲折折的盘山公路,顺途望去.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庆恩楼、庆同搂、恩美楼、信恩楼比比皆是,在这片红土地上.由沈先生捐资修建的楼房宛如一道道璀璨夺目的风景线,显示出勃勃生机。
        二、引百花酿蜜期待春色满园
        俗话说,勤能补拙,天道酬勘。
        年逾古稀的沈先生原籍浙江,夫人冯月娥女士也是安徽人,赣南与他们非亲非故,只是听说老区有困难,便伸出援助之手,这样的善举直让老区人民交口称赞,沈先生做好事既不为名,也不图利,更不希望在政治上得到什么好处,许多新闻单位要宣传他,感谢他,都被他婉言谢绝。他总是笑着说:“把项目建好、用好、管好,就是表示谢意的最好方式。”先生的话语朴实无华,却浸透着沁人心脾的智慧芳香,使人们的心灵沉静得如一泓秋水,纤尘不染。
        一个旅居香港的外乡人,尚能为我们设身处地着想,虑及我们的贫困,念及我们的教育事业,我们作为这里土生土长的后代,有什么理由不竭尽全力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相信凭着坚韧不拔的努力,不毛之地也能绿树成荫。
        为保证把沈先生的捐建项目做好,落到实处,赣州市教育局专门成立了“沈炳麟先生捐建项目办公室”,在刘聪玲、刘晶晶等教育局领导的直接领导下,挑选郭强等一批精力充沛、业务熟悉、勤奋踏实的年轻干部负责此项工作,办公室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沈先生捐建项目使用管理制度》,要求捐建项目建设必须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市教育局长刘聪玲要求,捐建项目学校要以项目建设为龙头,通过项目建设,促进整个校园建设,教育教学质量要有明显的提高,所有的捐建项目学校必须建设成农村示范性学校。
        这项事业更是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原赣州地区行署副专员陈本玮等领导亲自披挂上阵。
        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对沈先生的感激与日俱增,大家都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只要是“应善良”捐建项目,只许做好,不许出丝毫差错。
        寻乌县留车中学“庆同楼”在兴建之初就提出争创“第一流设计,第一流施工,第一流管理,第一流质量”的目标,该工程竣工后,成为全县唯一获“地优”工程的建筑项目。于都小溪中心小学的捐建项目质量有问题,建墙面时,砖块的同缝距离没有达到标淮,陈专员得知这一消息后没有二话“推倒重来,所有损失由工程队吃进”,在沈先生捐建赣州的项目中,这是唯一推倒重来的。南康金鸡中学捐建项目获得了省优工程。在这项工程中,面对沈先生的捐赠,连一贯较为吝啬的人都出奇的慷慨,该项目总投资32.8万元,沈先生捐赠14.28万元,其余款项都由政府拨款和群众捐献。工程进行中,镇领导也一直全身心地投入。
        在许多地方,只要是沈先生捐建的教学项目,当地政府都会精心挑选那些开阔平坦,山明水秀之处,当地群众也都积极配合。上犹县沿湖乡全乡人均耕地不足二分,中心小学在山窝里巴掌大的地方,学生上学极为不便.沈先生决定在这里捐建新学较,最理想的就是南湖之畔那块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周围堆积着53家农民的旱土,听说沈先生捐建的沿湖小学选址在这,视土地为命根子的乡亲们一致表示愿意献出自己的土地,原先为“抢”这块宝地而闻矛盾的乡亲们亲热得像一家人.为了建校,全乡群众捐资40.3万元,献物折资9.7万元,义务劳动14000个工时。
        沈先生的捐建项目自始至终都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从县城到各个乡镇,县领导都亲自挂帅,成立专门班子,不管财政怎么困难,都要拨出专款资助学校建设,领导本人真抓实干,率先垂范,上犹县一位副县长在下乡途中不慎脚腕骨折,又正值兴建校舍的关键时刻,硬是拐着脚深入乡村视察校建工作;大余县副县长不仅带头捐资建较,而且多次带队到施工现场办公,解决校建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沈先生捐资兴学的义举积极影响和推动了赣南的群众集资建校工作,无论是沈先生捐建的项目,还是其它建设项目,大家都纷纷尽自己微薄之力,或捐钱、或捐物、或献工……社会各界都似乎获得了统一指挥。
        沈先生提倡“好事大家办”,人们真的就从中品出了真谛。
        三、美一方热土启发永恒哲理 ☆
        爱因斯坦说:“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这正好成为沈炳麟的精彩写照,无论人生或事业,他都是一个活在自己意志里的人。
        沈先生扶贫救灾慷慨大方,个人生活却勤俭朴素。沈先生、冯女士每年要从香港到上海几次不住大宾馆,却住在上海的办事处里,出门办事,走亲访友,八十高龄的他同夫人不坐出租车,去挤公共汽车,有时与代表先生开会,时间晚了,就简单地吃些方便面,一套西服,穿了30多年,仍然穿在身上;在香港、沈先生甚至没有一部自己的专车,他自己不买车,也反对亲属家人为他买车,出外考察项目,参加项目的奠基和剪彩都明确要求当地政府接待不讲排场。他这样勤俭节约,是省下自己的每一个铜板为民谋福利。
沈先生对贫困地区的资助是无条件的,但对捐资项目的选择,项目管理却有严格要求,选择项目必须是贫困地区,当地领导能实事求是,真诚相待,通力合作,意在通过他有限的经济资助,起带头、促进作用。使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造福人民,使捐建项目长期发挥社会效益。
        沈先生高尚的人格魅力,点点滴滴质朴的思想,一心为别人打算的坦诚犹如涓涓细流,无声地走进人们的心田,最大程度地启发人们更好地生活。信丰县的质检、税务等部门为桃江中学“庆同楼”减免各项税务4万多元;会昌县西江中学“庆同楼”落成后,为疏通学校的道路,当地两个村民小组的村民把耕地毫不犹豫地奉献给了学校,解决了学校多年来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问题。赣州市教育局直接参与捐建项目的使用管理,要求对教学楼的使用坚持做到“四有”“四无”“一经常”,保证每个项目完好如初。由沈先生捐建的瑞金县解放小学“庆同楼”90年3月建成投入使用至今,依然完好,学校各项工作都上了新台阶,赢得了广大的社会声誉。一位龙南县退休干部更是在信中写道,送女儿到外地读书,沿途看到沈先生捐建的教学楼,深受感动,千千万万赣南老区山里人家的孩子得益于沈先生捐建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考上大学,奔向全国各地,学成归来,致力于家乡建设。
        是的,只有毕生奉献,以善为乐的人,才能领略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只有将别人的快乐视为自己幸福的人,才能感受到人生最大的充实和愉悦。自从沈先生在赣南各地种植了希望和发展,这里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更深层次地思考了个人的生活价值。
        有智慧地去生活,将智慧用在选择生活的道路、方式,用在打造自己的内心上,将自己的内心打造成一颗仁者之心、智者之心。面对生命旅程中的风景,用智慧之心去观照时、你就会发现它独特的美,会享受它带给你的种种愉快。
        沈先生以自己平凡的行动昭示我们:善是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和资本,这也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
        在透明的阳光下,在馨香的空气里,沈先生的智慧自然地绽放生命之花,和谐地吟唱生命交响乐。